2023年11月10日,是数学组第11周的教研活动日,按照组内教研活动安排,进行了教师培训活动,本次活动由本组优秀教师冯菲老师主讲,内容为《高一新教材教学中的问题及反思》。

冯菲老师讲到他们是实施四川省新课程改革的第一批老师,虽然在上课之前,已经参加了四川省暑假新课程培训,但实际在教学过程当中还是遇到了诸多的问题和困难。她把这一年遇到的具体的问题整理下来,结合专家老师们的讲解,作为经验和反思与大家一起交流。
首先,在教学中的教学误区:1、教学模式短视化过度重视教辅,轻视教材,2、教学方式机械化过度。重视机械刷题,轻视思想方法、数学思维,师生负担重。3、教学过程套路化,过度重视题型和套路,轻视数学能力。4. 教学效果功利化,过度重视考试分数,训练质量过低。

其次,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具体的现实问题:1、数学学科专业水平:如很多基本事实和公理之间的关系。2 初高中衔接问题。3 、教学进度慢,不能完成教学任务。4、具体知识的教学:例如先研究幂函数,再研究指数运算。还有球体教学与考试难度差异大。5、教学与高考的难度关联。高考考试难度大,适应不了。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经过深入思考,可以采取以下方案。第一,了解数学课程的整体结构。第二,将三年高中教学协调统筹。第三,课堂教学的方式变革,主线设计按照一年级一定位,一张一单元,一节一课时。教学方法也按照前置任务,课堂教学,检测作业,单元章节测试。这样的方式进行。第四,教考衔接的具体处理。课标要求对应学业水平,新课教学应达到高考命题,当然这个过程需要逐层达标。不能一步到位。
接下来,要了解教育改革的方向。目前我国的育人方式改革体系分成顶层设计,课程方案和评价要求三个部分,其中课程方案中在普通高中阶段要求是准确把握课标标准,围绕核心素养开展教学与评价,健全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完善教学管理制度作为老师,我们应该了解数学学科结构特点。首先底层是数学基本体系,包括基本事实、概念、公式、法则、定理。路径与方法等等。是通过这些作为基本的载体培养这些数学关键能力,发展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我们谈到的数学核心素养具有三性:整体性、连续性和阶段性。要求数学教学以整体观念把握,内容强化综合与联系,促进数学核心素养逐渐持续提升。以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抓住函数,几何与代数。概率与统计、数学建模活动与数学探究活动等内容主线明晰,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在内容体系形成中表现出的连续性和阶段性。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程,形成和发展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接下来就是数学的核心概念与思想方法,这是作为数学“四基”“四能”通向核心素养的桥梁,也是学生们数学知识的自我生长力。那么再往上就是一般观念,这里面包含了数学思维和方法论及核心素养,在我们生活当中广泛应用。具有统摄价值,从而揭示数学的学科本质。最后的一般终极价值与思想就上升到哲学层面。这里暂时不予讨论。
具体实施的路径是什么呢?在教学中首先应注重本质。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源于对现实世界的抽象,通过对数量和数量关系、图形和图形关系的抽象,得到数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关系。基于抽象结构,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符号运算、形式推理、模型构建等形成数学的结论和方法,帮助人们认识、理解和表达现实世界的本质关系和规律,理解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对数学特征、抽象推理模型的反应,把握数学核心概念的本质,明晰什么是数学的通性通法。第二是突出联系。内在联系是学习研究课程标准,认真数学学科内容,研读教材,把握四机与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关联。把握高中数学的四条主线脉络,理解知识之间的关联,同时上下联系,理解与高中数学关系密切的初中内容、高等数学的内容。能够从更高的观点理解高中数学知识的本质,最后综合联系,关注数学与其他学科的关联,数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接下来要了解教材的编写。合理设计教材的体系,体现内容主线的逻辑结构。遵从教材的整体结构,遵从课程标准设定的课程结构,展现数学内容的层次性与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关系。不同内容形成整体结构体系,同一主线内容,不同主线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不同数学知识所蕴含的。通信通法、数学思想、数学内容展开,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也应遵从学习的实际,一定是基于学生的认知规律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再到大学,然后用于实践。那在知识的产生和发展当中学习,在方法和经验的积累及运用中发展数学学科育人的力量,发挥兴趣爱好的是靠核心价值的引领。(数学例举:略)
我们到底应该采用怎样的教学方式呢?
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整体理解和把握学习目标,注重知识学习与价值教育有机融合。探索大单元教学,积极开展主题化、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加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促进知识结构化。什么是大概念下的大单元教学?

数学核心素养立意的单元-课时教学设计框架结构
单元教学设计:
一)单元内容及其解析(含单元教学重点)
二)单元目标及其解析
三)单元教学问题诊断(含单元教学难点)
四)单元教学支持条件
课时教学设计(从第X课时到第X课时)
1.课时教学内容2.课时教学目标3.课时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设计